“江苏省数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周伯壎(南京大学) |
发表人:江苏省数学学会 2008年5月20日 本文已被浏览 15948 次 |
|
周伯壎,男,祖籍湖南,1920年1月22日出生于安徽芜湖。194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数学系并留校,1947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随代数学大师艾伯特 (A.A. Albert)教授学习代数理论,1949年于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于奥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获数学博士学位,同时在奥勒冈大学任教。其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祖国的教育与建设急需人才,他毅然响应号召,回到祖国,在金陵大学任副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他被调到南京大学任教,1963年任南京大学教授。 周伯壎先生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江苏省数学会第三、第四届理事长,江苏省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委员等职;并任《数学研究与评论》副主编,创办并任《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主编。现任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江苏省数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金陵中学校友会名誉会长,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在担任江苏省数学会理事长期间,他主持开展了很多学术活动和学会活动,为江苏的数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伯壎先生长期从事数论、环论、同调代数及代数K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非常重视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他先后研究过施尼雷尔曼 (Schnirelmann)密率理论, 交换环的结构,多重线性代数以及左模张量积。1966年,他写的《高等代数》出版(“文革”时延期发行),深受欢迎,多次重印,印数达17万册之多。1989年,他又写了《高等代数基础》,对原《高等代数》作了较大的修改与增删,加进了诸如辛空间、张量与外代数等新内容。1978年,“文革”刚结束,江苏省科委为周伯壎先生在左模张量积上所做的工作,特颁给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79年7-8月,中国数学会代数学科组在哈尔滨召开了一次由近两百人参加的同调代数研讨会,周伯壎先生在会上主讲“范畴与同调代数”,从而将这门在国外已研究了三十余年的学科系统地介绍给了中国学者。他的讲稿后经修改与增删,定名为《同调代数》,于1988年作为《现代数学基础丛书》由科学社出版。1982年4月,周伯壎先生在南京大学主办了第一届全国代数学术研讨会。1989年他主持的科研项目“环的同调代数与K理论”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他的另一科研项目“代数结构的同调与K理论”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 |
|
|
|